历史背景图历史背景图片素材

忆美游戏网 图文教程 2025-04-26 5 5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背景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历史背景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人物画作者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最早的著名人物画大家是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张僧繇与陆探微三大家。顾恺之的一些仕女图代表作是《孙叔敖母》、《卫灵公夫人》。继之,要推唐代阎立本、吴道子。

阎立本的代表作《列帝图》,《步辇图》描写迎文成公主事。吴道子传世的代表作是摹本《天王送子图》。唐代的仕女画家,首推张萱、周昉。

张萱仕女画代表作是《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芳仕女画代表作是《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五代时期是顾闳中,代表作是《韩熙载夜宴图》。宋代,仕女画家最著名的是陈居中,代表作《文姬归汉图》。

李公麟、梁楷、牧溪人物画著名,仕女画无大成就。元代,人物画代表是赵孟 兆页(合成一字,打不出来)、钱选、任仁发。再是唐寅、仇英,还有戴进、张路、吴伟三个“浙派栋梁”。但以上仕女画无大成就。清代,人物画代表是陈洪绶、上官周、任熊、任颐、改琦、费丹旭。仕女画以陈洪绶、费丹旭出名。

万里长城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一、长城的名称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1、长城,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

2、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3、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4、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

5、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

二、长城的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建。

长城是我国古代用于抵抗游牧民族入侵的防御墙体建筑,自春秋战国至明代一直都有建设。其作用很明显就是用来保护墙内的人的。但是它的作用应当区别于一般的城墙。

原因在于城墙防御的根本不是墙,而在于墙内的人。是人依托于城墙进行防御,而不是城墙建筑本身的保护,不然即使再厚再高的城墙也会被人所攻克。而对于长城而言,其长度意味着,绝不是让人站在上面对敌的,它更多地是一种缓冲和人为增加战略纵深的作用,游牧民族的骑兵在没有长城时可以长驱直入,而有了长城就可以在守好重要关隘的时候,减缓游牧民族入侵的步伐,从而便于长城内侧的人有足够的时间集中力量反击及转移人和物。

因此,长城,根本的作用是用来预警及延缓游牧民族骑兵南下,为我们的人拖延时间。

历史背景原因和意义?

首先,我们要学会分析历史背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学生的阅历还很浅,理性思维能力还相当欠缺.他们常常机械地记忆教材中有关历史背景的大段内容,囫囵吞枣似的学习这些重点,结果导致考试时记忆混乱,张冠李戴,笑话百出.有很多学生为此极苦恼,感觉自己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让人满意,以至对自己能否学好历史感到很困惑.确实,历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机械记忆)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学生来说这确实有一定难度.

如何突破这一问题?笔者教学生是这样理解的.历史上每个事件的发生都事出有因,那些直接或间接导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广义的历史背景里.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来看,历史背景有时划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有时划分为国内、国际因素(如五四运动的背景);有时历史背景部分又包括历史条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导火线或借口(如两次鸦片战争)……分析所有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发现:历史背景虽然包罗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从导致事件发生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发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可以这样理现实中存在对历史行为实施者的不利因素,不解决这些问题,历史行为的实施者将无法继续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是不利的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这些存在问题

王昌龄写诗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这里说说王昌龄最著名的诗“芙蓉楼送辛渐”。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长城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背景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背景图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4-27 03:55:35

    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

  • 2025-04-26 23:08:24

    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2、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3、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4、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

  • 2025-04-27 03:13:16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背景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历史背景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中国古代人物画作者作品及其历史背景?最早的著名人物画大家是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张僧繇与陆探微三大家。顾恺之的一

  • 2025-04-27 09:57:33

    有了长城就可以在守好重要关隘的时候,减缓游牧民族入侵的步伐,从而便于长城内侧的人有足够的时间集中力量反击及转移人和物。因此,长城,根本的作用是用来预警及延缓游牧民族骑兵南下,为我们的人拖延时间。历史背景原因和意义?首先,我们要学会

  • 2025-04-26 22:46:35

    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建。长城是我国古代用于抵抗游牧民族入侵的防御墙体建筑,自春秋战国至明代一直都有建设。其作用

Copyright2015-2024亿美游戏网版权所有. XML网站地图 TXT网站地图